李洪有等通过比较细胞学、生理学和转录组学揭示了米苦荞易脱壳的潜在机制
2021-09-28 18:47  

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

常规栽培苦荞具有坚韧而厚的果壳,导致其脱壳极其困难,严重限制了苦荞加工业的发展。相比较,极其稀有的地方品种“小米荞”(米苦荞)具有薄而脆的果壳,极易脱壳。因此,解析小米荞易脱壳的细胞学、生理学和分子机制对常规栽培苦荞脱壳性状改良具有重要意义。2020114日,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李洪有等在BMC Plant Biology (中科院2区,IF=4.215) 发表题为“Comparative cellular, physiological andtranscriptome analyses reveal the potentialeasy dehulling mechanism of rice-tartarybuckwheat (Fagopyrum Tararicum)”的研究论文。

该研究通过比较“小米荞”和栽培苦荞成熟种子果壳表面形态、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,以及“小米荞”和栽培苦荞不同发育时期果壳的细胞学结构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,同时利用RNA-seq技术对二者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壳进行转录组测序。结果表明,在果壳发育早中期,果壳次生壁发育相关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在“小米荞”中低表达造成其果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栽培苦荞,进而导致“小米荞”具有薄而脆的果壳,极易脱壳。该研究揭示了米苦荞易脱壳的细胞学、生理学和潜在的分子机制,鉴定到了决定苦荞脱壳性的关键候选基因,为栽培苦荞脱壳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
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870-020-02715-7

关闭窗口